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岔山村怎么样_岔山村旅游景点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3-04-01 10:04:08 36 0

千年潇贺古道,穿行湘桂之间,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下)

在湘桂之间,遗存着一条穿越南岭的千年古道,她的名字就叫做“潇贺古道”。潇贺古道是一条 历史 之路,沿途散落着很多精美的古村落和 历史 古迹;潇贺古道也是一条民族之路,这一带是中国瑶族的大本营;潇贺古道还是一条风景之路,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诸多奇山秀水。

一看古城,二看古村、三看古桥、四看古道,全程赏奇山秀水,品风土人情,这是我对游览潇贺古道的小结,之前重点介绍了潇贺古道沿线的古城和古村,本篇主要介绍潇贺古道沿线遗存的一些古桥和古道。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名古桥爱好者,在广东已经寻访了上百座古桥,而对于潇贺古道这样古桥数量较多,形式丰富的区域,哪怕是专为古桥来一趟,也是十分值得的。

中国廊桥众多,目前尚存上千座古廊桥,主要分布在六大廊桥带,潇贺古道所在的湘南桂北就是廊桥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其中有27座明清廊桥被打包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川瑶族风雨桥群”。此行匆匆忙忙之间,我得以打卡其中22座,更是创下了一天寻访18座风雨桥的记录,除了风雨桥,潇贺古道上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古桥,不少形制古朴,外观优美。

道县午田风雨桥

潇贺古道上的道县午田风雨桥,据说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的石砌双拱风雨桥。光绪三年(1877年)《道州志》记载:“州西南二十五里午田村前为永明官路,宋淳祐间居民朱明远倡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间州乡进士唐雍记。”也就是说这座风雨桥始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

800年过去了,这座古桥依然还在,虽然经过了多次的重修,但它依然造福着当地村民,人们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走过这座桥去劳作,在这座桥上歇息交流。

江永县勾蓝瑶寨风雨桥

勾蓝瑶寨有三座优美的风雨桥, 培元桥 位于村口,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如今也被列入了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勾蓝瑶寨的 桥头风雨桥 有400年以上的 历史 ,是村中最古老的一座风雨桥,桥下有井,形成了“水上有桥,桥下有井,井旁有人家”的瑶寨景观。

三门街风雨桥 现存主体建筑为民国,其实潇贺古道上风雨桥的作用,歇息、避雨和交流的作用更甚于交通,很多桥下不过是一条小沟,一根独木桥就能解决过河问题,但还是建了一座风雨桥,更大的作用是供人休憩。

江永县朝天风雨桥

位于江永县岩寺营村的朝天风雨桥,虽然离广西只有数百米之遥,但与广西富川的风雨桥相比,显得破败而缺乏修缮,而富川的风雨桥,全部得到了修缮,而且每座桥上都有监控设施。

朝天风雨桥和午田风雨桥一样,是潇贺古道上的重要遗存,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古老和沧桑在这座数百年的风雨桥上一览无遗。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共有27座明清风雨桥,分布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朝东镇(15座)、城北镇(8座)、麦岭镇(3座)和石家乡(1座),当然富川现存的风雨桥还不止这27座,但这27座是代表,是精华,其中绝大部分有精准的百度地图定位,非常便于寻访,另外每一座风雨桥旁边都有一根绿色的杠子,上面装有摄像头,风雨桥里面也装有摄像头,虽然有点煞风景,但保护措施做得不错。

兴隆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岔山村,这是离湖南最近的一座风雨桥, 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桥亭设两层,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22.34米、宽6.20米,桥亭高约7.15米。

双溪风雨桥 , 位于朝东镇东水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桥墩(台)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20.72米、宽4.40米,桥亭高约5.74米。

环涧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长塘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一座小巧的风雨桥,桥总长9.76米、宽3.89米,桥亭高约7.06米。

青龙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 横跨油沐村与沐笼村之间的黄沙河上, 始 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单孔石桥、桥廊、桥亭、阁楼组成,全长35.09米,是富川瑶族风雨桥中的代表之一。

廻澜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与青龙风雨桥相距不到1公里,两桥并成为阴阳桥,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楼阁组成,全长37.54米。是27座国保风雨桥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

集贤风雨桥 ,位于朝东油沐沐笼村,横跨于油沐沐笼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桥墩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16.93米、宽3.87米。

毓秀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油沐沐笼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集贤风雨桥相距数百米,桥墩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17.53米、宽4.40米。

社尾岗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油沐岗湾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一座小巧的风雨桥,桥总长6.06米、宽3.14米,导航位置不太准确,到了村里问问村民。

锦桥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福溪村外,横跨于福溪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21.7米、宽4.60米,桥亭高约6.28米。

钟灵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福溪村内,横跨于福溪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桥总长10.3米、宽4.34米,桥亭高约7.78米,是村民聚会的主要场所,很多人在桥内打纸牌,也是27座国保风雨桥中始建年代最晚的一座。

龙归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龙归村,横跨于龙归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桥总长14.3米、宽5.62米,桥亭高约6.32米。

儒子东门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儒子村,横跨于儒子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桥总长9.23米、宽3.72米,桥亭高约3.39米。村中还有一座儒子西门风雨桥,由于没有定位,时间也比较赶,没去寻访。

东辕风雨桥 ,位于朝东镇白面寨村,坐落于白面寨村田野间,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桥总长15.4米、宽5.44米。旁边就是白面寨金丝楠木林,里面有一棵金丝楠木王,值得一看,环境非常好。

石漕回龙风雨桥 ,位于城北镇石曹母村,横跨于石曹母村旁的山间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桥总长20.36米、宽4.70米,桥亭高约7.98米。这座风雨桥周边环境不错,十分上镜。

永济福风雨桥 ,位于城北镇巍丰大村,横跨于巍丰大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桥总长12.26米、宽4.60米,桥亭高约7.07米。桥外有一道青石板的潇贺古道遗存。

下井风雨桥 ,位于城北镇下井村,横跨于下井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桥总长16.23米、宽5.41米,桥亭高约4.94米。这座田野间的风雨桥,地图定位非常准确。

阳寿风雨桥 ,位于城北镇两源村,横跨于两源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桥总长9.93米、宽3.38米,桥亭高约4.78米。定位不太准,到村里后问问村民。

福寿风雨桥 ,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桥总长17.35米、宽5.66米,桥亭高约5.19米。凤溪村有三座明代风雨桥,这座位于山上的古寨旁,位置最高。

朝阳风雨桥 ,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里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桥总长16.26米、宽3.9米,桥亭高约5.85米。这座桥位于新村通往古寨的上坡路上, 汽车 可以从桥内穿行,是村民的主要聚会点。

凤溪新桥风雨桥 ,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中的小溪上,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桥总长8.86米、宽4.47米。新桥风雨桥稍晚于村中另外两座风雨桥,藏在村里的民居夹缝中,没有定位,不问人的话很难找到。

鸬鹚塘澜通风雨桥 ,位于城麦岭镇宝剑村,横跨于宝剑村乡道的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桥总长27.15米、宽4.31米,桥亭高约6.19米。桥型漂亮,两侧有古道遗存,导航可到宝剑街,远远能看到风雨桥。

高桥风雨桥 ,位于麦岭镇高桥村,横跨于麦岭河支流上,始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24柱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形成三层檐,11.3米的大梁尤为瞩目。可导航高桥村,我凭着寻桥的经验,直接找到了这座风雨桥。

以上都是潇贺古道上的风雨桥,其实除了风雨桥,潇贺古道上还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古桥,有石拱桥、有石梁桥,还有独特的榫卯结构石梁桥。

洪江桥 ,潇贺古道上的一座单拱石桥,位于道县南郊,是潇贺古道的起点部分,如今遗落在荒野之中,几乎无人问津,不远处有条铁路,坐在火车上的游客大概无人知道,他们经过的这个地方,千年之前已是交通要道,商旅行人踏上这座桥,开启穿越南岭之旅。

潇贺古道上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榫卯结构石梁桥,现存大概不少于10座,这是 我国古桥梁建筑从木结构过渡到石结构的珍贵 历史 遗存,而榫卯结构石梁桥的中心就是江永县回岗村。

什么叫做榫卯结构,看看这座古石桥的结构就知道了,回岗村有一段古道,还有两座据说早至宋代的榫卯石桥,分别叫做 汉缕桥 和 寺上桥 。

寺上桥就是汉缕桥上游的百米处,古老的石桥已经塌掉一块石板,旁边有一旧一新两道水槽,乡野之间的古桥鲜为人知,却是 历史 最好的印证。

江永县上甘棠村的 步瀛桥 和文昌阁,堪称这座湖南知名古村的标志性景点,步瀛桥位于潇贺古道之上,也是尚存的较大型石拱桥之一。

游览上甘棠村,基本上没人会错过步瀛桥,担忧很多人会错过另一端的寿隆桥,这座藏在乡野间的榫卯结构石梁桥,有两个出众之处,一是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的宋代石桥,二是榫卯结构石桥的代表之作。

经过两千多年的 历史 变迁,绝大部分古道已经不存,但在湘桂之间的崇山峻岭间,仍然残存着不少青石古道,这些古道在古村中,在风雨桥头,在田野里,在公路旁,世事变迁,古道依旧。

潇贺古道上最有代表性的一处古道我觉得还是上甘棠村这一段,上甘棠村是古时谢沐县县治所在地,也是往来湘桂的重要交通驿站,这一段古道的崖壁上留有历代摩崖石刻,虽然不长,但极有代表性。

牛塘峡青石古道 ,位于江永县岩寺营村螺丝井附近的公路旁,要不是特意去寻找,走过路过极有可能会错过。

这是一段位于水潭中的青石古道,难得的 历史 遗存,要不是这块国保碑矗立在旁边,大概没有多少人会知道,数百年来,这里是一条穿行湘桂之间的要道。

离牛塘峡青石古道不远处的岩寺营村中,还有一块“ 岔山古道 ”的国保碑,这里是湖南岩寺营村通往广西岔山村的一段古道。

大部分古道已经不存,朝天风雨桥前的一段古道依然完整,大概依然是几百年前的样子。

进入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广西富川朝东镇岔山村,整条古道穿村而过,保存十分完整,热闹时节,这里商旅往来,摩肩擦踵,是古道上最繁华的村镇之一。

岔山是潇贺古道上的重要古隘口,据富川县志记载:“湖南宝庆人(今邵阳市)喜从岔山隘口入桂,多从商,物多为油、盐,也有善工者,为当地建房”。如今古隘口得以恢复,再现数百年前的样貌。

最难得的是古隘口左边有一块指路“当箭碑”,上面写着“左走X山林,右走岩寺营”,这大概也是潇贺古道上发现的不可多得的道路指示文物。

同样位于朝东镇的福溪村,虽然不如岔山村热闹,但也是一座潇贺古道穿村而过的古村落,这里的古道更加规整,看起来比岔山村的要平整不少。

除了古村落外,在很多风雨桥两旁,还有残存的潇贺古道,这是位于福溪村锦桥风雨桥外的一段青石古道,弯弯曲曲地盘旋于田野之中。

这是 城北镇巍丰大村 永济福风雨桥前的一段古道,只容一人通过,穿过大片的田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北镇石狮村黄家的川岩,这里被称作“ 潇贺古道第一岩 ”,古道旁的岩洞不少,但可以通车的恐怕只有这座。

这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岩洞,穿岩而过的,除了一条小河之外,居然还有一条公路,而公路不仅可以通行人,还能通 汽车 。

这处大型溶洞长约280米,高约80米,宽约50米, 历史 上就是潇贺古道必经之路,离川岩北上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就是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的谢沐县,谢沐县有一个谢沐关,连接谢沐关的古道就经过川岩与下游的古冯乘县、富川县相连,现在离川岩前面不远的石狮山路段还存有鹅卵石铺的古道路面。

川岩洞口还有不少历代的摩崖石刻,这方河中巨石上的石刻,就叫做“修礅砌路碑”,记载着光绪四年的一次修路行为。

潇贺古道犹如南岭山脉的一颗遗珠,2000多年来从军事要道到商旅通道,她沟通着湘桂两地人民往来,陆路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时过境迁, 历史 的车轮已经将这条千年古道抛弃在了都庞岭和萌渚岭之间,国道538和道贺高速,已经将过去需要数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缩短到了几个小时。潇贺古道的交通作用已经不明显,但这里古迹遗存众多,自然风光独特,风土人情淳朴,这样一条始终闪烁着 历史 光芒的古道,你喜欢吗?#广西# #湖南# #走吧自驾去旅行#

岔山村怎么样_岔山村旅游景点 第1张

有关天祝县松山滩高深山区牧民搬迁的英语作文

 近日,记者来到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北仓九组,这里居住着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乡石达坂村50户山区农牧民搬迁户。

走进移民新村蒋道尕老人的家,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各式家具一应俱全。蒋道尕激动地说:“2010年春天,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来到了石达坂村,问我愿不愿意搬到川里去?我说愿意,我们早就盼着搬下山呢!火书记说,下山入川,不仅是让你们这一代过上好日子,更是让子孙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火书记的话兑现了,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家家建新房,户户搭建养殖暖棚养羊,其余土地搞玉米制种。现在收入高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2010年以来,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先后多次到天祝县高深山区走访调查,贫困乡村的现实情况让火荣贵深刻感受到,高深山区自然条件严酷,发展生产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易地搬迁移民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海拔地区农牧民群众贫困问题的最佳途径。火荣贵提出,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设身处地为高深山区的农牧民着想,加快高深山区农牧民搬迁力度,对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生存条件特别差的群众,用3到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农牧民下山入川、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实施下山入川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往哪里搬的问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市内一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农场、林场进入火荣贵的视线。这些农场、林场设施完备,农业基础强于高深山区,如果将部分贫困农牧民搬迁至此,无疑会使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于是,市委下定决心,顶着种种压力,清理收回市、区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场、林场72个。2012年,武威市无偿为天祝县划拨7个市区农场、林场,总占地面积6053亩,搬迁祁连、旦马和毛藏等乡镇高深山区农牧民348户1616人,人均分配耕地2亩,户均建设1座日光温室和1座养殖暖棚。2013年,武威市协调划拨黄羊河农场土地3632.5亩,用于集中安置天祝县旦马、哈溪、大红沟等乡镇生态移民370户1478人,至10月新住宅全部建成,移民陆续入住。

原凉州区黄羊水管处农场是天祝县祁连乡岔山村的移民点。移民村村民吴生林向记者讲述了2010年下山入川之前的生活。岔山村坐落在海拔近2800米的祁连山上,是个土梁干山沟,村里的贫困面达90%。更让村民们苦不堪言的是吃水难,村里男女老幼经常赶着驴马驮队去5公里以外的山下取水。如果遇到雨雪天就更加艰辛,常常有人因路上翻了水桶而伤心不已。除了吃水难,还有看病难。村里人常备的药品就是去痛片,大病小病都扛着。孩子上学更为艰难,有的干脆弃学从农。“下山入川搬到这个农场后,政府帮我们修了新房,我家4口人,分了8亩地,4亩果园,去年仅种植苹果就收入近2万元,今年的收入比去年还要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说起如今的生活,吴生林满脸欣喜。

天祝县坚决贯彻落实武威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的决策部署,围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藏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在县内搬迁安置中,以各类生产要素相对聚集的金强川经济综合发展核心区为重点,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树立规模化配置、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荒滩荒坡,通过集中收回,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建棚,统一补偿的方式,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盘活土地资源。

黄草川生态移民点就是用这种办法建设的。黄草川在华藏寺镇,地处庄浪河下游,地势平坦,天祝县在这儿搬迁安置了旦马、毛藏、朵什等9个乡镇高深山区的农牧民180户816人,每户按1院新农宅、2座日光温室、1座养殖暖棚的标准进行建设。

近日,记者在这里看到,昔日的荒滩已不复存在,一排排藏式风格的新农宅整齐划一;通村水泥公路宽敞平坦,两旁绿树茂盛;每家宅院后的日光温室,一座连一座,规模宏大,有的种蔬菜,有的栽葡萄;养殖暖棚正在建设中。近3年来,全县共流转土地7676亩,用于移民住宅建设和产业发展,为移民群众的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天祝县在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制定出台《下山入川工程移民搬迁规划》《果蔬日光温室产业发展规划》《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培养产业作为移民安置的首要任务。县上根据各移民安置点的实际,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按照“设施农牧业+草原畜牧业”主体生产模式,遵循“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以户均3亩棚的标准,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培育建设规划,着力培育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各移民安置点已逐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为主导,劳务输转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近3年来,县上先后建成华藏寺镇红大口、黄草川和松山镇红山根等易地扶贫搬迁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4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4897座,每户有了一项稳定的增收产业,户增收入达到2万元至3万元。

居住在天祝高深山区的农牧民群众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收入有限,无家庭经济积累,大部分群众有搬迁意愿但无搬迁能力。天祝县通过“优惠政策促、项目资金扶、增收产业引、基础设施推、小额信贷助”等措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项目倾斜力度,将群众负担降到最低。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县上采取整合项目、财政补助等措施,统一配套建设集中安置区、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凡发展设施农牧业的移民户享受当年县上出台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和农机具补贴政策,由县财政对新建的标准日光温室每座补助9000元,养殖暖棚每座补助6300元;在住宅建设上,整合游牧民定居、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人均补助达1.3万元;对搬迁到县城的移民,统一安排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户均给予补助5万元;对搬迁户优先协调解决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所有移民5年内继续享受原居住地退耕还林、草原奖励补助等惠农政策。同时,在移民户籍、入学、养老、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方面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2012年全县共完成移民搬迁10086人,累计投入资金2.98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搬迁资金短缺的问题。

3年来,天祝县搬迁安置移民4267户18266人,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今年,全县计划搬迁安置移民8886人,至9月底已搬迁安置移民7000多人。

根据迁入区的地理环境,县上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新农村示范村,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同时,加快了增收致富步伐,按照“设施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的主体生产模式,着力培养发展以果蔬菌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县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5.6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8万亩、养殖暖棚3.85万亩,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256个。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是搬迁前的5倍多,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000元以上。3年共退出土地面积76.6万亩,退出大小牲畜12.9万头(只),直接增加恢复生态用地面积达69.27万亩,有效恢复水源涵养林5.2万亩。

目前,天祝县还有近5万名农牧民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和高深山区,为了进一步加快天祝县扶贫进程,武威市委主要领导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精心谋划,提出建设“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这项工程于今年6月29日开工建设,这是武威市推进天祝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的“拔穷根工程”。项目区位于金强河流域上游东南部,总面积200万亩,总投资4.17亿元。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从金强河向南阳山片引水3080万立方米,解决项目区现有2万人及金强河流域上游海拔2800米左右祁连山水源涵养区3万移民的生活用水,以及10万亩设施农牧业生产用水和5.7万亩饲草地灌溉用水,并兼顾项目区农畜产品和饲草料加工用水。与此同时,将有效改善天祝县南阳山片生态环境,遏制松山滩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减轻金强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压力。

游玩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岔山村作文,400至500字。求解答!!!

对于此行要去的文化古村举水乡月山村更是不知其名。 车出庆元县城,往东南蜿蜒,一路上坡,渐渐抛弃八月热辣辣的太阳。约一个半小时,到达月山村,置身小桥、流水、人家,...

品味山村 

80岁爷爷的老村被拆迁,暂时搬到了另一座小山村——三岔乡陈家边居住。 

今天举家第一次去看爷。 

早春的景色就是迷人:明媚的阳光,清风徐徐,满眼皆绿。车窗外高高低低红红绿绿的花木整齐划一地镶嵌在宽敞的沥青公路两旁。车辆愈见稀少,路边的高楼开始向瓦屋过渡。渐渐地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溢满车窗。三岔河堤水牛牧草,河面渔舟荡漾,一派田园风光。 

陈家边倚在赤山脚下,座在赤山湖边,村子不大却很安静,村边几株大树已吐满新绿。车刚进村,一群陌生人便向我们投来热情的目光。爸爸下车问路,一名大婶放下菜篮便说:“我带你们去。”爸爸让她上车,她笑着说:“脚上有泥,不上车。”分把钟工夫,车拐上了另一条水泥路。到爷爷居住的人家了,却发现爷爷不在家。又一位老奶奶连忙来告诉:爷爷刚才出村了。 

爸妈下车一边与大爷大妈们打招呼,一边与他们聊天。妈妈发现一位大婶在整理一筐黄花菜,便上前说:“这黄花菜多好哇!”大婶抬头一笑:“好吗?我们这里多呢,你要吗?给你装一袋!”妈妈不好意思地推辞。谁知这位大婶麻利的从口袋里抽出一个塑料袋立即给妈妈装了一大袋。这边妈妈还没来的及感谢,另一位老奶奶拐着一篮香椿头对妈妈说:“闺女,我们这里的香椿头多呢,你们城里也当个宝吧,我给你点。”看着红红嫩嫩的香椿头,妈妈笑的连声道谢。 

爷爷还没回来。邻居一位阿姨硬把我们叫到她家坐,并自豪的给我们介绍她家的情况:她一人在家看几间房子,还养了许多鸡,并告诉我们,如果要草鸡蛋下次给我们留。她还有个儿子在外面办厂,几年前花了几万元把赤山上的泉水引到了村中央。现在一村人都吃着山上下来的泉水。来到泉水边,捧一把送到嘴里,确实甘甜。 

爷爷说:“这个小山村有四五十户人家,村民都很热情,纯朴,好客。还因有山有水,气候宜人,老人们特别长寿。最年长的一位今年已快100岁了。只可惜,这个小山村不久可能也要被拆迁! 

拆迁,拆迁,故乡已有20多个村庄被拆。难道真的要把所有有一点开发利用价值的村庄统统消灭吗?真的希望这不是真的,真的希望爷爷能在这里安享晚年,真的希望我还能有更多机会接触村民,品味山村!

金州区亮甲店岔山村今年能动迁吗

很遗憾,金州区亮甲店岔山村今年不能动迁。

根据金州区城市规划局的规定,我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地区,都不得动迁。这两年,我区重点推进县乡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权益,改善环境卫生,完善社区服务,创新农村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强化,实施“一村一品”,等一系列举措,以促进乡村振兴。

因此,为了保护当地农民的生计,改善他们的生活,金州区亮甲店岔山村今年不能动迁。同时,该村的居民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改善生活条件,比如加大农业投入,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卫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阿立指南 www.huiwe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