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怎么计算入伏时间
倒伏时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出航时间: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入伏时间的算法如下:入伏即入三伏天。
即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第一次发病10天,第二次发病10、20天,最后一次发病10天。
三伏天是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天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之间。
每年蹲伏的时间不固定,蹲伏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入伏计算公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就开始入伏。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来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主要有甲、乙、丙、丁、戊等,而地支的数字为子、丑、寅、卯等。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交叉配合六十次,故称一甲子。“三庚”就是遇上三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就入伏,也就是初伏。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哪天入伏是怎么算的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2018年的7月17日,是头伏的第一天,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三伏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
三伏天往往天气是最热的。主要是因为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三伏。
伏天如何计算
伏天计算方法如下:
初伏: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一般是10天。中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一般是10天。